今年的三伏天有些出奇的热。8月10日,在东昌府区侯营镇邓庄村,村民郑修龙在家里一台老电扇旁,手捧一本从农家书屋借来的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——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》,看得津津有味。他喜欢读书,但家境普通,很难常买新书。能随时借书的农家书屋,满足了他多年来想拥有一个小书屋的愿望。“现在日子虽然还有些紧巴,但多动脑子,肯卖力气,好日子就能来。”郑修龙笑着说。
近年来,我市文化系统积极助力乡村振兴,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利用;通过送戏下乡、公益电影放映、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,宣传扶贫政策,展示扶贫成效;创作编排优秀扶贫攻坚题材的文艺作品;通过“非遗”文化项目带动群众就近就业……巧借文化之力引导百姓树立自立自强、实干苦干的良好风气,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,走出一条“文化+扶贫”的精准扶贫之路。
扶贫先扶智 扶智必读书
像郑修龙一样,许多农民、贫困户“我要致富”的意愿越来越强烈,思路越来越清晰。扶贫先扶智,而扶智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读书开阔眼界、开启心智。市文广新局要求每个农家书屋都要按照标准建设管理,并发挥农家书屋的示范引导辐射作用。
市文广新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:2015年至今,我市对省定贫困村农家书屋建设累计投入820余万元,现有图书684472册,数字设备104套。
在度假区朱老庄镇小徐村农家书屋,千余册图书整齐摆放,崭新的桌椅结实耐用,登记表记录着村民的借书情况,详细而规范;临清先锋路街道孟店村是远近闻名的“果树之乡”,村民种植中有疑问,通过到农家书屋“请教”,顺利解决。
书有了,为了活读活用,我市文化系统积极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:暑期阅读征文评选,鼓励农村学生写出自己在农家书屋的阅读收获和体会、乡村生活与变化;“我当书屋管理员”活动,挑选离家近的学生作为管理员,参与书屋管理……
“要想物质脱贫,先要精神脱贫。打赢脱贫攻坚战,需要通过扶智来唤醒百姓致富渴望……”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朱东英告诉记者,目前,我市在书屋建设方面已形成中央、省、市三级共建的资金保障;今年将完成650个省定贫困村农家书屋的建设,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顺利达标做好铺垫。
立志先怡情 怡情振精神
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,2018年,我市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,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。
走进莘县张鲁镇北街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,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“中国梦”主题墙绘,不远处是3000平方米的“小康广场”,中心还有农家书屋、党建教室和活动室等,戏台、篮球场、象棋桌、乒乓球台也一应俱全,这里成为村民健身娱乐、学习交流的好去处。北街村将其打造成脱贫攻坚的“主阵地”,利用远程教育终端,帮助农民学科技;组织拱棚种植技术、室内装修、光伏发电原理等现场授课;邀请本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……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精准脱贫的“充电桩”和“加油站”。
我市集中优质资源,重点支持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。“继2017年底全市399个省定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后,市文广新局在今年预算比上年减少的情况下,又集中104万元对全市10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。”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翟健说。
侯营镇岳庄村是省定贫困村,“下个月,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就要开工建设了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勇介绍。去年,村民在村西不远的西新河堤坝上试种了30多亩油用向日葵,吸引了不少前来观光拍照的周边游客。“明年我们将举办葵花文化旅游节,开发相关产品,让村民多些收入。”
广场舞一度是城里人的娱乐,而近几年,几乎每个村都活跃着一支广场舞队伍。“场地有了,设备也有了,镇里文化站还经常组织培训、比赛。”朱老庄镇小徐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表示。仅在去年,该镇就为辖区59个行政村统一配发了移动音响,新成立广场舞队伍30支。
今年,临清市为31个省定贫困村发放了价值70余万元的文化设施;冠县也投入90万元对18个“第一书记”帮扶村进行了文化设备配置……丰富的文化生活成为农村里的一道道风景。
精神多补钙 艺术多精品
7月23日晚,茌平扶贫小戏《一个也不落下》在中国评剧院精彩亮相,短短30分钟,赢得观众14次掌声。茌平县京剧团团长周克泉感慨道:“小戏在广大农村、社区已演出40余场次,老百姓看得都很高兴,演的是他们身边的事,看得懂、心里喜欢。”据悉,该剧团常年深入基层,开展送戏下乡演出,每年演出都在400场次以上。
这是我市积极引导、扶持优秀文艺作品,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生动缩影。今年年初,市文广新局连续召开5次艺术创作会议,要求围绕“乡村振兴”“扶贫扶志”“移风易俗”“倡导文明乡风家风”等主题,加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。
在市文广新局的引导下,我市文艺院团创作出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,演出深受群众欢迎。市京剧院创作小戏《雹灾之后》、市豫剧院创作小戏《我来给你送鸡蛋》、凤凰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精准扶贫题材蛤蟆嗡小戏《不灭的红烛》等作品,接地气,引起百姓精神共鸣。截至6月底,全市农村公益电影共放映12000多场,观影人次达147万。我市“一村一年一场戏”活动也即将启动。
近日,市文广新局将联合相关部门举办“惠民演出走进美丽乡村文化力量助力精准扶贫”文化惠民下乡演出活动。活动按照“政府购买、院团演出、农民受益”的总体思路,建立群众需求和演出资源精准对接的演出工作机制,购买群众喜闻乐见、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成就的优质剧(节)目,走进省、市“第一书记”派驻村进行演出,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活动将持续至11月。
文化增自信非遗助扶贫
市文广新局深入落实省文化厅、省扶贫办共同出台的《山东省“非遗助力脱贫·推动乡村振兴”工程实施方案》,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,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、致富渠道、乡村亮点,促进群众就业增收,不断助力脱贫攻坚推向深入。
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,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产业扶贫优势,大力推广养驴扶贫模式,带动扶贫投资13亿元。经过活体循环开发和全产业链拉动,毛驴综合价值提升6.8倍,带动全国养驴户增收180亿元,惠及全国1000余个乡(镇)、2万多贫困户、6万多贫困人口。
我市文化部门与堂邑镇党委政府对国家级“非遗”——堂邑葫芦雕刻在政策、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,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加工群体不断壮大,葫芦的产量占到全国的70%以上,年产值超过6亿元,成为我市文化扶贫的又一典型产业。
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也是国家级“非遗”,魏湾镇的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,则是临清首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该镇党委书记高长芳说:“我们的贡砖砖雕基地是在扶贫资金扶持下建立起来,砖雕与扶贫相结合,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。”
斗虎屯镇将非遗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,剪纸、虎头鞋、手工挂面等实现产业化发展,村中妇女足不出村,在家门口就能挣钱;博平镇加强传统手工工艺培训,通过技术支持,让广大贫困户有一技之长,走技术脱贫之路,手工挂面传承人马学荣给周边村民提供方便的就业机会,产品远销北京、天津等。
长久以来,文化是农村的短板。今天的聊城农村,这块短板正在以各种方式快速修补。“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,切实肩负起使命担当,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筑梦铸魂!”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维峰的话语掷地有声。